294俄罗斯专享会设有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应急技术与管理、通信工程(2020年起停招)8个本科专业,均是学校重点发展的信息类工科专业,也都是社会需求较大、发展前景好、就业质量相对较高的专业。其中,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并获得省级新专业建设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等多项省级项目,“中国高水平专业”艾瑞深研究院评定排名:全国第22,安徽第2;网络工程专业获批安徽省首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建设专业,“中国高水平专业”艾瑞深研究院评定排名:全国第17,安徽第1,同时,还获批了安徽省网络工程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和安徽省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全面推进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与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100余人。

办学理念先进。以“感念、自省、做人、做事”的学院文化为引领,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应用性、先进性与地方性相互融合,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与自主学习相互融合,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与国际合作相互融合(以下简称“三个融合”)为主要内涵及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一个基础(编程基础)、两种思维(职业思维、计算思维)、三个层次(理解基本原理、掌握主流方法、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四个方向(居家养老与健康照护、消防物联网与公共安全、卫星数据应用、现代精准农业)”的人才培养思路,着力培养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为导向,知识、能力与素质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并具备较强实践开发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5人,博士43人(含在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三类领军人才2人,省级领军人才团队1个,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5人,校级教学名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教坛新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20多人。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9项。19人获得教师系列之外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0人获得微软、思科、SUN、红帽、ITAT、CEAC等知名IT培训讲师资格, 35人被评为双能型教师, 7人荣获“师德标兵” “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等荣誉称号, 7人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拥有“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省级教学团队,“互联网+创客团队”“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指导团队”等校级教学团队,“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等校级人才团队,以及“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常年聘有台湾、日本、美国等境外知名教授来校为学生授课。

教学条件优越。以“集成、开放、创新、服务”为原则,建成涵盖计算机系统与软件、网络传输与工程、物联网技术与应用3个系列、12个模块和1个云组成的实验教学中心,4058台,4800余万获批省级应用型信息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实践基地、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示范实训工程中心、省级信息类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在江苏国泰新点软件、苏州山石网科、中国家电研究院安徽分院等建有2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

创新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开放办学、项目参与、竞赛带动、慕课教学、境外研修等为主要路径,努力探索适应IT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安徽省首家开通了MOOCs教学平台;校企合作“山石网科班”“康能电气班”“华苏大数据班”将企业项目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开发能力。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参加学科竞赛等活动,大大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开放办学,每年选送学生赴台湾、美国、马来西亚等高校游学,接收台湾学生来院研修。

研究成果丰硕。建有安徽省高校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II类)、安徽省智能感知与健康养老工程研究中心、国产遥感卫星应用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等9个学科平台;形成了基于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智慧养老、智慧安全和空间信息等特色应用领域,承担了IPv6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智慧健康养老基地等国家试点项目7项;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行业企业委托等项目100余项,到账经费5021.95余万元;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SCI收录100多篇,出版专著6部;研发成果广泛应用于民政、农林业、水利、消防等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高度认可。与台湾淡江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起了每年一届的“皖台物联网研讨会”,联合成立了“皖台物联网中心”,该交流平台已成为安徽省对台文化交流一张靓丽的名片。

学习风气优良。搭建了道德与素养、学业和学风、纪律与安全、个性与特长、就业与创业等学生成长“五大平台”,强化学生管理与服务,大力推进学风建设,有2个班级被评为安徽省先进班集体,每年约有50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100多人考取公务员、事业编制和大学生村官。

创新创业能力强。依托大学生计算机协会、创客协会等社团组织,大力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物联网大赛、机器人大赛、网络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有1700多人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批国家级和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多项。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沪苏浙等经济发达地区,薪资水平高。